當孩子說「我不要」時,父母真正該聽懂的事
「我不要回家!」「這題我就是不會!」這些讓父母血壓飆升的對話場景,其實藏著建立信任關係的黃金機會。資深親職教練陳美玲分析:「9成親子衝突都源於『情緒頻道錯位』——父母忙著講道理,孩子只想被理解。」
▍日常情境拆解:那些我們無意間踩中的地雷
情境1:公園拉扯戰的雙輸結局
[爸爸的直覺反應]
「玩整天還不夠?快點上車!」
→ 孩子接收訊息:我的快樂不重要
[教養專家建議三步驟]
1. 蹲下平視:「媽媽知道你現在超開心」(貼標情緒)
2. 預告行程:「但外婆在等我們吃晚餐耶」(陳述事實)
3. 創造選擇:「你要自己走過去,還是像小火車開去車上?」(賦予掌控感)
情境2:寫作業的挫折漩渦
[常見錯誤應對]
「這麼簡單都不會?我教你」
→ 暗示:你的感受是錯的
[有效引導法]
❶ 肢體接觸:「握著手說『媽媽小時候也覺得數學像外星文』」(建立同盟感)
❷ 拆解難題:「我們先把應用題變成你喜歡的寶可夢故事好不好?」(遊戲化處理)
❸ 成長思維:「現在不會≠永遠不會,我們來找破關密技」(植入積極信念)
▍情緒教養的3個關鍵轉換期
年齡階段 | 情緒特徵 | 溝通重點 |
---|---|---|
3-6歲 | 情緒火山爆發期 | 幫情緒「取名字」 |
7-9歲 | 開始掩飾真實感受 | 創造「安全坦白」的環境 |
10-12歲 | 建立自我價值觀 | 當「情緒翻譯機」而非法官 |
親子作家林文瑛分享:「我每週固定和孩子玩『情緒撲克牌』,透過卡牌讓孩子練習說『我現在感覺像卡住的橡皮筋』,比直接問『你怎麼了』有效十倍!」
▍實戰演練:不同情境的進階應對法
案例:孩子抱怨「公園不好玩」
[NG回應]
「怎麼會?這裡有溜滑梯耶!」
→ 否定孩子的感知經驗
[黃金公式]
「你發現這個公園缺少什麼嗎?」(開啟觀察)
「原來你喜歡有沙坑的,我們下次找沙灘主題公園!」(轉化期待)
「要不要設計你心中的完美公園?」(創造參與)
案例:孩子拒絕分享玩具
[進階處理]
❶ 反映情緒:「你現在很緊張玩具被弄壞對嗎?」
❷ 追溯經驗:「上次小美借走就壞掉了是不是?」
❸ 共同解方:「我們來訂『出借規則』,像玩具醫院那樣?」
▍建立情緒詞庫的日常練習
- 情緒天氣表:每天用「晴天/雨天」形容心情
- 感覺罐子:收集不同材質物品比喻內心狀態
- 表情鏡子遊戲:模仿各種情緒臉譜猜猜看
臨床心理師張正勳提醒:「當孩子說『不知道』時,通常代表『不知道怎麼說』。與其追問,不如說『媽媽也常常有這種感覺』,親子對話才能真正流動。」
關鍵中的關鍵:接納≠放任,而是先讓情緒降落,再處理行為問題。就像飛機要先平安著陸,才能進行維修保養。